浅谈高中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1145
发表时间:2013-11-10 16:16 摘要:地理,被高中学生称为文科中的理科,许多高一新生难以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更有甚者三年高中读完了,仍然感觉地理让人摸不着头脑。归根结底就是学生缺乏地理思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在不断增强,这更要求高中地理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 地理思维 提升途径 一、引言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地理首当其冲被定位为难学的学科之一。不仅学生认为学地理像狐狸吃刺猬——无从下手,就连地理教师在面对地理素养接近空白的学生时,也感觉上课犹如对牛弹琴般不得要领。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1》和《区域地理》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不会学、学不好这部分呢。经过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和探索,本人以为其根本就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 二、学生地理思维欠缺的表现 (一)学科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只设置在初一、初二。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短,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几乎都认为地理是副科,没有花多少时间去好好地学习。到高中阶段,很多学生仍然是这种心态,学科定位不准,必然会导致在学习中存在误区,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这些阐述都说明了对高中地理学习思维需要转化,不能再像初中阶段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需要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时束手无策。比如晨线和昏线的判读,教材上只说明了什么是晨昏线,而没有详细地阐释它的特点、判断方法、各种光照图上怎么来灵活地运用等等。学生如果还是用以前的方法来学习就可能产生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二)缺乏抽象思维,分析问题能力较差 地理学科的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地理学习活动中要经常使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思维种类齐全、过程复杂,思维的空间性与综合性更为突出。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较差,这是他们觉得地理难学的原因。学生在学习中读得懂简单的文字和图,但如果是较复杂的表述或者是图文综合,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就很困难了,缺少一个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脚手架。例如大气的运动原理能理解,而看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图,就一头雾水了;区域地理分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点说起来头头是道,甚至可以背诵下来,而在问题里面看见图、表,就不知道说的是哪个地方,归纳不出特点了。 (三)观察观测不够,缺乏利用多种媒介学习的能力 孩子所见的即是所思、所悟、所学的内容,孩子潜在的学习机制通过见到外部事物得以唤醒和启动。镜像神经元理论,使我们对自己的眼睛“刮目相看”:眼睛不仅仅是外界万千事物的“感受器”,它本身具有判断和顿悟的功能即理性能力。地理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就要求学生做很多的观察观测,比如气象观测、地震观测、天象观测、野外地形观察、河湖及海岸观察、土壤和植被观察等。现实中,受学生的思维的局限性、学校设备等的制约,学生缺乏观察观测的机会,在很大程度地受制于课本、课堂。例如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既现实又抽象,是高一新生一开始学习地理就遇到的重难点知识,除课堂学习外,大可借助视频文件、课外观测来变抽象为具体。 (四)视野狭窄,理论脱离实际 地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学生不能用课本上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同样,也不能从身边现象联想到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活中的地理与教材中的地理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两张皮。例如昼夜现象、交通运输、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经济、旅游等都是生活中的地理,可很多学生总是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无法达到学习服务于生活这一目标。 三、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必要前提。大多数高中学生都是感性的,他们会爱而学、乐而学。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1.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 3.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4.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 (二)利用地图促进抽象思维发展 地图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巧妙结合,它既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形式,又用了抽象的符号。任何一幅地图都是根据一定目的,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某一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才绘制出来的,所以使用地图时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即“抽象化”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借助地图发展思维是地理学科的优势。例如,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有较多的计算问题:时间问题、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我们因为觉得公式计算简单而引入数学公式,就没有顾及学生此时的思维发展阶段,人为地增加了复杂性。如果在教学中借助示意图让学生明确概念,再去判断和推理,就容易理解了。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多元化 1.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力求教学内容图像化。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量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概括化。 3.创设问答式研讨课堂。充分研究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以及学情,教师提出能够反映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形成教学主线,鼓励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中掌握知识。 (四)走出课堂,贴近生活 1.把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地理信息巧妙地设置在教学内容中,可体验到地理环境与自身的密切关系,这也是学生最关心、最有趣的内容。 2.把有关的诗词歌赋、谚语民谣巧妙地设置在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激发情感,产生共鸣。 3.条件许可的情况之下,组织学生观看地理教学视频和课外观察。 四、结语 地理思维的养成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对于高一新生,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浅谈高中地理课外观察观测活动的有效开展》朱彩虹《地理教育》2011.1—2 [3]《巧妙组合 针对训练》 方银霞 《地理教育》 2011.12 [4]《儿童眼睛里隐藏的教育秘密》陈建翔 《素质教育大参考》2013.5B |